生于海拔500-1800米地帶。白皮為喜光樹種,松常施耐瘠薄土壤及較干冷的見病河南苗木氣候;在氣候溫涼、土層深厚、害預肥潤的防措鈣質土和黃土上生長良好。繁殖方式可播種繁殖,產于中國山西(呂梁山、白皮中條山、松常施太行山),見病河南西部、害預陜西秦嶺、防措甘肅南部及天水麥積山、白皮四川北部江油觀霧山及湖北西部等地。松常施我們在種植白皮松的見病過程中需要預防哪些常見的病害呢?今日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,希望能夠幫助大家。害預
1、防措松落針病
該病的病原真菌屬于子囊菌亞門、星裂盤菌目散斑殼菌。病菌多數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落地針葉上越冬,河南苗木有的在樹上針葉越冬,翌年三四月間形成子囊果發育成熟。四五月間產生子囊孢子。遇雨或潮濕條件,子囊果吸水膨脹放射出子囊孢子。它可以借氣流傳播,從氣孔侵入,潛育期1到2月以上。一般侵染2年生針葉,后期可侵染當年生針葉,不同齡期的白皮松均可受害,造成針葉枯黃早落,嚴重時樹木瀕于死亡。
防治方法:防治松落針病要加強圃地水肥管理,增強樹勢,及時防治其他病蟲害,伐除衰弱木、瀕死木。在春夏子囊孢子散發高峰期之前噴灑1:1:100的波爾多液,50%退菌特500倍液至800倍液,70%敵克松500倍液至800倍液,65%代森鋅500倍液,45%代森銨200倍至300倍液。郁閉幼林或重病成林可施放621煙劑、百菌清煙劑。
2、松針赤桔病
松針受害后,初為黃色斑,漸變褐色,最后呈灰色或暗灰色。病斑稍凹陷,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常有暗紅色的環圈。病部散生黑色小點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,病斑可出現于針葉的不同位置,病斑以上部分往往枯死斷落,以葉尖死為主。該病為害嚴重時,被害樹木似火燒,提早落葉,嚴重影響生長和觀賞,連續幾年發病,造成植株死亡。高溫多雨有利于該病的擴展蔓延,尤其高溫降雨后,又出現高溫干旱天氣,是該病大發生的重要因素。新葉抽出到生長停止,均可受病菌侵染,大量侵染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,7月至8月為發病高峰期。
防治方法:加強林地管理,增強樹勢,提高樹木抗病性,及時清除林下的雜草,增強林地的排水性,避免林地的濕度過大。藥物防治可用25%多菌靈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。
3、褐斑病
為害癥狀病葉上最初產生褪色小斑點,呈草黃色或淡黃色,多為圓形或近圓形,后為褐色,稍擴大匯成段斑,不久病斑處產生灰黑色小皰狀物。多數病葉的病斑明顯地分為3段,上段變褐枯死,中段褐色病斑與綠化健康組織相間,下段仍為綠色。新生嫩葉染病針葉先端迅速變褐枯死,有時在枯死部分的下方,病害自樹冠基部開始發生,逐漸向上部擴展。病重的松樹,只有頂部兩三輪枝條的梢頭保存部分綠葉,不久全株枯死。病菌在病葉或病落葉上越冬,隨雨水傳播,在氣候溫和、濕度大時,易感染。3月染病,5月至6月為盛期,9月至10月發生第二次感染高峰。
防治方法:加強林間管理,及時清除病落葉;營造混交林;藥物防治用25%多菌靈或75%百菌清500倍液噴霧多次。
4、松赤落葉病
該病多發生于當年生的針葉上,常與赤枯病、落針病等針葉病害混生,癥狀易混淆。該病菌的侵染性強。可加速松樹生理黃化病的發展,導致樹木生長停滯,新梢和針葉日趨短小,最后逐漸死亡。5月初,針葉中上部出現少量黃色小點,6月中下旬,黃點變成橙黃色病斑,病斑向下蔓延當年秋天,感病部位變為紅褐色,感病與健康部分交界處為黑褐色。翌年3月,病斑下部開始由紅褐色變為灰褐色。3月底,病斑上出現灰白色小點,即為初形成的病菌子實體。此后,小點發展成為縱向的梭形、黑色、稍有光澤的、突起的粒狀子實體,多數子實體四周呈灰白色。4月針葉開始脫落。7月基本落光。
松赤落葉病一般侵害樹勢衰弱、抵抗力弱的幼齡松樹。凡因土層過淺、透氣不良、瘠薄、于旱、管理不善、人為破壞嚴重、受其他病蟲害危害、致使生長不良、樹勢衰弱的樹木較易感病。
防治方法:清除枯死及重病株,加強樹木管理,增強樹勢。藥物防治用100倍至150倍波爾多液噴霧或65%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噴霧。
5、煤污病
該病為害葉片,有時也為害枝干,受害部位開始出現蜜汁黏滴,漸出現疏松狀小斑,爾后連成片,形成較堅硬的黑色霉層,不易脫落。該病由多種煤污菌侵染所致,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蟲、介殼蟲等排泄的糞便和分泌物上,因此白皮松發生上述蟲害時,便為煤污菌提供了營養,是發病的直接原因。此外,蔭蔽、濕度大、通風不良、透光條差均易使之發生。
上一條: 青楓種植養護方法
下一條: 苗木外形不好,教你幾個解決方法